![]() 日志正文
|
||
上个星期, 《多伦多星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原安大略省议会议员Lorenzo Berardinetti(简称L)自从退出公众视野后,由于种种变故,一步一步地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在走投无路,居无定所,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于2023年11月,住进了一家收容所,至今一年有余,仍无能为力走出困境。
此事一公开,引起了L以前的同事、朋友和员工们的注意。有人在第一时间通过他留宿的收容所找到了他,在得到L的同意后,便在一个特定的网站上(GoFundMe)发起了捐款活动。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筹得捐款$35,000.
本周早些时候,L找到了新的住所,已经搬出了收容所,重新融入到了社区。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读完报道后,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挖:1, L是怎么从人生巅峰沦落到无家可归的? 2, 该故事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先看看L的经历。
L先生4次当选省议员,在省立法院服务了15年,2018年选举失败,但初心不改,2022年参加多伦多市议员的竞选,败北,从此退出政坛。L在当选省议员前,是多伦多议会议员,在市议会工作了15年。总共30年的从政生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议员。从政前,他是一名律师。
有这样耀眼的资历和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地这个地步”。
2018年省选失败后,L已经年近花甲,找工作不容易,想重操旧业,做回律师本行,得从头再来,从考律师证开始,谈何容易。
离开政坛后,L就处于失业状态。没有了工作,就没有收入。省议员是没有议员特别退休金的(议员是政务员, 是制定政策的,不属于政府的公务员;而公务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是政策的执行者)
没有工作的L先生可谓是祸不单行,2019年离婚;2021年脑癫痫,昏迷住院一个月;2023年在兄弟家短住后,无奈走进了收容所。
无家可归在加拿大不是什么新闻,但是由于L的特殊身份,他成了流浪汉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论。
网上的点评很多,同情者有之,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此个例揭露了一个可拍的事实:任何个人都是很脆弱的,离一贫如洗,流落街头只是一步之遥。这些人呼吁,政府要加大投入,关心弱小群体,建造更多的福利房,改善收容所的居住条件。
政府要建造更多的福利房?这个观点的底层逻辑是政府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那些需要帮助的市民。这一句话从政治上讲,没有问题。但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负担能力来说,有两点也是必须考虑的:市民个人也有义务和责任创造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人生2, 政府的住房预算是有限的。
高福利的社会和健全的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国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扼杀了人们积极向上的斗志,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动力,甚至扼杀了市民基本的生活能力,包括自力更生的能力,精打细算的能力。
疫情后,加拿大经济一片繁荣,可是L先生失业,说工作不好找,宁愿去收容所,人们不买账。对于一个有一定生活能力的人,哪怕是申请社会福利,也不至于去收容所。所以同情他的人不是很多。
最后修改于 2025-01-05 06:01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领导人的国家情怀
下一篇:多次被特朗普称为“州长”,特鲁多至今仍未正面回应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