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 瑞典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2018年,因病休假的工作人员中,与压力相关的慢性疾病 - 包括心神疲惫、‘临床倦怠’等,是最普遍的原因,占总病假的20%以上。尤其是年龄介于25 到29岁的年轻人中,这个数字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从2013年到2018年,因临床倦怠休假的人数增长了144%. 瑞典的年轻人都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有点不好理解,因为,瑞典人非常崇尚并且普遍地身体力行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瑞典人的劳逸结合与休闲方式是世人皆知的。 想想80年代的年轻人,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大学毕业后政府给分配工作,然后就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谈恋爱,写情书,节假日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还可以下乡去捉泥鳅。时间过得充实,浪漫,有意义,似乎没有压力的概念。 也许是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了。可是,现在年轻人学的还是那些东西,做的也还是那些事,和80年代的年轻人相比,两者并没有‘高大上’的区别。 那么,他们有什么压力呢?压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习的内容或者工作的性质没有什么不同,那就只有从其他的外因上找压力的源头了。 如今,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应该说是带有普遍性的,不管是在哪里,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为了应对压力,不少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把压力归咎于生活的高成本、社会的快节奏和对社交媒体的高度依赖等等。 不过,如果把瑞典社会保障部的报告和相关的制度联系起来看,倒是觉得年轻人的因病旷工与他们的高福利制度有关,是后者导致了前者的产生。 这好像有点不符合逻辑,高福利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怎么会是相反呢? 先了解一下瑞典的职工休假福利。 瑞典是一个典型的高福利国家。为保障工作人员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他们的休假制度包括:每年至少5个星期的带薪假;产假480天。病假期间拿工资的80%,职工的病假收入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而不是由单位负担。 2003年,瑞典就立法承认‘临床倦怠’或‘职业倦怠’、‘衰竭’(心神疲惫)为职场病症,从那以后,职工可以名正言顺的、合法的以‘衰竭’为由请病假。一旦诊断为‘职业倦怠’,假期就不会短。 这么好的福利,这么简单的理由,是很有吸引力的。在瑞典这样高福利的国家,人们是会很容易被制度宠坏的。 休假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政治上正确的。以人为本嘛。保障公民的身心健康当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重点。但是,这项制度的一个缺陷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工作人员感觉到有压力时,他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消极的无病呻吟,请病假;另外一个是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克服困难,专注于工作,全力以赴。 无病呻吟者,呻着呻着,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不利于己,不利于单位,不利于国家;而积极向上者,相信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力量,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创造了多赢局面。 比如,民工也是人,他们很辛苦,他们也会累,但是当他们遇到压力的时候,他们不会退让,而是知难而进,克服困难,因为他们没有退路,没有福利。 人是有惰性的。如果做一个调查,给职工一个选项,坐在家里拿80%的工资,相信除了工作狂和老板外,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在家。所以,瑞典的休假制度进一步助长了人的惰性。 而且,瑞典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很宽松,甚至是病人怎么说,医生就怎么写。不过,在一个诚信的社会,相信那些由于‘职业倦怠’请病假的人,确实是得了病。 年轻人压力山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瑞典年轻人请‘职业倦怠’病假,和他们的福利制度应该是有一定关联的。 当然,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而理想的制度应该是既保障了那些需要保障的群体,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修改于 2019-12-08 23:41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